童年记忆中的磐石

2018-11-29 20:35| 查看:2646| 评论:0

摘要:此文转自《磨盘山往事》 儿时我随父母来到磐石,父亲和友人合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天顺祥”,位置在城内东门到西门的大街中部路南,路北是县衙(县公署)所在地。 从小学一年(1937年)到国民优级一年(1942年) ...

此文转自《磨盘山往事》


儿时我随父母来到磐石,父亲和友人合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天顺祥”,位置在城内东门到西门的大街中部路南,路北是县衙(县公署)所在地。

从小学一年(1937年)到国民优级一年(1942年)我在磐石永平学校念书。

磐石是一个好地方,一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座完整的城池,街道整齐繁华,同学们春季远足去仙人洞;夏季在水清见底的南河套洗澡,捕鱼捉小虾,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服;秋季去小东山(有日本神社和忠魂碑)后山摘野葡萄、山丁子、野梨、山杏等,还有漫山遍野的紫花桔梗、黄花菜;冬季,在小东山上滑雪爬犁,南河套打冰猴。

我家于1942年冬离开磐石,到1953年4 月重返磐石看望童年学友,仅就我记忆回想童年。今已耄耋之年,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逝去的时光和尘封的岁月,正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现已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一、磐石古城

磐石县四周有青砖砌筑的高大城墙,城墙上有跺口,供士兵守护城池射箭之用。城里边有很宽的斜坡,称“马道”,供守城士兵上下城墙之用;城墙四面共有五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一个城门洞,城门洞之上建有城楼,南面有两个城门洞分布在东西方向,每座城门楼有四角翘起的屋檐,在屋檐角上都挂有惊雀铃,迎风摆动发出叮当响声,除西门城楼部分坍塌损坏,其它四座城楼都是完整的。在城门洞口上方有一长方框,标有每座城门的名字,只记得大南门的名字叫崇礼门。

小南门里往北这条街和县公署这条东西大街,商铺林立,比较繁华。

距县城外的周围,有一段距离是用土坯筑成的土城,俗称“土圈子”,设有城门,俗称“卡子门”,圈内多是草房农舍。

磐石的过年(春节)

冬天的雪直到春天才逐渐融化,我们学校校园内,每次下雪学生们全体出动,用扫帚、木锹和学生的书桌盖推雪,将雪装在小木车或是装在爬犁上运到南河套,还有人赶着狗爬犁运雪。新年到了,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服,集市在大南门路西的广场上,人来人往购买年货,也能看到身上背着一对对野鸡的农民进城叫卖。

春节到了,街上临街商铺都在门上贴上春联,挂起灯笼和走马灯,从三十晚到正月十五灯节都算新年。夜幕降临了,一伙伙的高跷秧歌队涌入街头,锣鼓唢呐齐奏,秧歌扮演着各种古代人物表演,高跷人翻倒在地学水泊梁山燕青“十八滚”,然后又立起,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围观群众跟着高跷秧歌队行走,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表演。在人行道上常遇见晚辈人看到长辈,当街跪在冰雪的道路上叩头拜年。观灯看秧歌,子夜回到家中,爸爸说“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记忆犹新。

大火。记忆中的一场大火,在大南门外东南方向有一大片居民住宅,火灾一连烧了三天,唯有一栋青砖瓦房院落没有受灾,因为有消防队全力抢救得以保全。这是我们同学苏佩良家,他的父亲是消防队长。

春旱求雨。有一年的春天干旱无雨,农民们抬着供有龙王牌位的供桌求雨,求雨人用柳条编成圈带在头上,打着赤脚排成很长的队伍,走在大南门外到小南门外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喊着,“下雨吧,下雨吃饽饽啦”“求龙王爷降雨……!”求雨行列是县长走在队伍的前面。

日蚀。有一年突然四面响起嘡嘡声,这是居民敲打铜盆的声音,大人讲,这是“天狗吃日头”,居民发出声响,能让天狗将日头吐出来。儿童们都拿着一块用煤油灯烟熏黑的碎玻璃片,观看太阳。逐渐的,“天狗”将日头吐出来。

磐石的照明。刚到磐石时,住家都是点洋油灯(煤油)照明,念小学时家中装上了电灯,购买灯泡要到小南门外电灯公司购买 15W~25 W 灯泡,有了电灯就不再点洋油灯了,也免去了每天都要擦熏黑了的中间有大肚的灯罩,但也有的人家仍点煤油灯,因为拿不起电灯费。居民的燃料、烧饭、冬季取暖都用柈子和笤条,家家都是火炕,有炉灶、大锅来做饭,燃料用柈子。所谓柈子就是将树木锯段,每段约一尺长,然后再劈成小条,摆成 5 尺高一丈长,在集市上摆放整齐供人选购。

燃烧后的炉灰称“小灰”,居民用此滤水洗衣服,可以不用肥皂,能省不少钱。洗脸用的香皂,那时候叫香胰子,是用猪的胰子捣碎,加上碱做成肥皂(胰子)洗脸用,可以想象到,那时的生活艰难痛苦程度。

二、我家住的大院

我家租房住在县城大南门外,顺城路的路南,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内,座北向南正房间,是青砖瓦房,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大门洞,两扇黑漆大门。东边五间是房东自住,西边五间我家和一位商会工作的李幼林家居住,他有两个女儿。东边一趟草顶房舍,北端是房东家的粮仓,南端是住家,南面一趟数十间草房全部出租,西边是马棚和空地。整个大院北部和西部是用三米多高的细木杆围起来的,大院西边的外部是一条道路和一条从城内流水的排水沟,道西有一些民房和用木杆围起的贸易货栈,它的南边是一座日本小学。

我们的大院内住着我的同学冷雁林、孙克祉和天一女校念书的李仲石、李桂石姐妹、慈(池)瑞莲。

大院用水。附近没有水井,大南门里城墙角下有一口水井,有挑夫卖水,一个月用多少水,事先买水牌,每天送水。家家户户在厨房内都有水缸存水,日常洗衣服用水,是在房前屋檐下备有一口大水缸,在水缸上斜放一条长木板,下雨天雨水由房顶流到木板上再流进水缸内。在城内衙门后(县公署)天主教堂附近有一口甜水井,城南的人想喝甜水,路远些,水费贵,大南门外的住户没人买甜水。

豆腐。多数人家必备食品,每月用量不同,事先买好豆腐牌,卖豆腐的人在肩上扛着一长条有边框,装满豆腐的木盘,吆喝“豆腐”每天很早就开始叫叫卖,向预定人家送。如果常年用此人豆腐,年终时赠送干豆腐皮。

1936年我的二妹妹来到人间,我家在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

三、永平学校

那时男女分校读书。女生在北门里天一女校念书,我7岁(1937年)进入永平学校念书;12岁进入国民优级一年(1942年),我们的学校在县城东南角,学校的南院有一座高大的二层屋脊的大成殿(孔庙),前面的东侧有一排青砖青瓦的房舍,有红柱雨搭的长廊。这可能是当年祭孔时官员来宾休息和宴会之用,这排房舍就是我们的教室,教室的正面墙上挂有孔子佩戴宝剑的全身像。

童年时的教育是在日本侵占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时受到的殖民地奴化教育。校长是中国人,副校长是日本人,还有一名叫田中的日本老师,学习课程有满语(中文)、日语、算数、音乐、书道、劳作等课程。学校的教育宗旨就是要培养能成为“日满亲善”“共存共荣”,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基石”、“桥梁”。即培养任其宰割的“善良”亡国奴。

学校每日朝会,全体学生要面向东南日本皇宫方向,举行“皇宫遥拜”和用日文唱日本国歌,康德皇帝溥仪访问日本回来后颁发“回銮训民昭书”(伪满皇帝从日本回来后对国民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会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完遂圣战”、“日本必胜”。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时,磐石县城举行庆祝“新加坡陷落”纪念活动游行。有机关、商铺、民众和学生参加,夜晚还要求每人带一盏有蜡烛的纸灯笼举行提灯会。占领南洋一带后,日本认为切断了对英国的橡胶战略物资供应,在学校的画板上有一幅漫画坐着一排儿童,日本和“满洲”儿童都穿着新的胶皮鞋,笑容满面,而英国儿童的胶皮鞋底已磨破露着脚趾头,在哭泣抹眼泪。又有一幅漫画,远处是一座城门(像磐石县城)上面有“伦敦”二字,日本兵举行“伦敦入城式”,看得出其野心勃勃的梦想。

学生上下学很安全,上学路上没有汽车,自行车也很少看到。没有红绿灯,没有交通警,时有农民拉菜马车走在泥泞的道路上。交通工具有坐人的马车,前边两个小车轮,后面两个大车轮。下学回家,老师事先编好回家路线,方向不同的同学分别排队离校,到了自家门口离队时,向同学们行举手礼说“再见”离去。

十二岁时,有一天同学张敬思、冷雁林在我家玩,我父亲提议你们三人学习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结为兄弟,我们三人互换庚帖,烧香叩拜天地,结为兄弟。拜见张家干妈和爷爷、冷家干爸,并三人合影留念。从三年级开始,学校组织同学“远足”,那时还没有旅游这个词。在一个莲花开放的春季,我们从学校出发,排成两行队伍,出北门过卡子门(土圈子)向西北方向去仙人洞山。

天气晴朗微风拂面,雀儿在枝头叫个不停。我们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往前看,永平学校的校旗走在最前面;往后看,我们的队伍走在蜿蜒曲折的土路上。看大山已是很近了,可是就是走不到山下,老师说这就是“望山跑死马”。虽然有些累了,同学们都高兴的唱着歌曲前进,终于到了山下。

老师告知,自由上山,注意安全,当听到哨音时同学们要互相转告下山。集合返回城里,因为谁也没有表,不知道钟点,只有老师怀中有一块怀表。

同学们解散后纷纷上山,到了仙人洞口,大家聚在一起,洞里很黑。后来,同学们游玩嬉戏、采摘野花、流连忘返,中午在茂密林间坐在石头上,吃着带去的苞米面大饼子,听到哨声开始下山,集合点名、回家。

出去一天回到家中,向爸爸妈妈讲述着一天的见闻。

五、大成殿(孔庙)祭孔

大成殿坐落在永平学校南院,大殿有两层屋脊,上有三个大字“大成殿”,威严壮观,在大殿内有一排高台,在中间有一座较宽大的木牌位,上面写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在两边排列着不少略小些的木牌,是写有孔子72位弟子名氏的木牌。

祭孔那天,大殿的大门全部打开,在殿外举行祭孔典礼,摆着供桌,上面供着全猪、全羊和果品点心。有机关、军、警、商界民众和学生参加祭孔典礼。仪式开始时,县长上香然后演讲,他穿着古代的有颜色的长袍,实行跪拜礼节,旁边乐队吹奏着古代祭祀的乐曲。县长讲话后,还有各界代表讲话,参加人行鞠躬礼。

六、明城矿山

我在锦州工作的单位,锦州重型机械销售公司,经营进口、国产液压汽车吊零部件。2002年初接到用户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50吨吊车购买零件的电话,地址是在磐石明城镇,这勾起了我60年前的回忆。1941年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同学参观工厂,因为石嘴山铜矿交通不便,去明城坐火车只一站地,所以去了明城矿山参观,从学校徒步走到磐石火车站。多数同学都是初次坐火车,一列客车前面,有一个火车头带动车厢,火车头上面架着一个明亮的铜钟。不论是火车进站还是出站,火车司机拉动绳索,铜钟翻转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表示火车进站或出站。大家觉得很好玩(那时还没有汽笛)。在明城下车后不远有一座小山,山上没有树木,我们沿着山间小路上去,那里有很多劳工在开采矿石,有一位白鬓老翁和几个年轻人都穿着带补丁的破旧衣服,挥舞着尖稿、大锤在劳作。当时有一日本人向我们大家讲解开采的情况,有翻译传话,讲的什么已没有印象,现在想起来该是明城亚泰水泥公司的石灰石原料吧。到明城小镇那里有一条小街铺着石子路,我们在那里休息,吃着带去的干粮,学校老师还布置要写一篇作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要学生好好学习上进。

七、1953年三月重返磐石

1949年我离开东北进关南下,随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炮兵装备部到达湖北武汉。1953年再到磐石看望童年的学友和学校。当时我住在大南门外顺城路东面张敬思家,他是我1942年结拜的兄长,他不在家,见到了嫂夫人,提起张家在磐石也是小有名气。张敬思的祖父张贯一老人,中医治疗各种疔毒,有家传自制膏丹,老人脑后留有清朝发辫,民国时期仍然保留,因此人称“张小辫”。老人有5个孙子,老大张孝思(中医),老二张敬思(教师),老三张成思(中医),老四(张明思),老五张学思。

张成思陪我游览磐石,城墙已全部拆除,甚至城门楼也未留下一座,可惜,这可是东北最北部的唯一一座完整的城池,可算是古迹。又看了永平学校和院内的大成殿,仍然完整。我给张成思在大殿前照相,又单独照了一张大成殿全貌,晚间和张家三兄弟在照相馆合影留念。第二天去东门里张明思的修车行,还见到童年同学金国藩,并给他们拍合影。童年同学曲德文也来看我,他在石嘴铜矿钻探队担任团书记。他讲了一些同学的名字:黄福庆,在磐石解放后参军,南下到湖北,在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工作;李芳春、李芳浦二人其父是兽医,全家去了农安;张家瑞,是我参军后在一同志的相册中看到他的照片,知道他1947年哈尔滨兵工专科学校毕业后分到东安(密山)连珠山炸药厂工作;孙克祉、冷雁林等人都不知下落,同住大院的天一女校同学李仲石、李桂石、慈(池)瑞莲也未见到。

作者简介:

王玮,男,1930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37年~1945年分别在磐石县永平小学、黑龙江密山古城学校、林口东安学校读书;946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1948年在东北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1955年南下在湖北四野炮兵工程处学习;1956年~1985年分别在锦州铁合金总厂、重型机械厂任总机械师、高级工程师、厂长等职,1985年离休。

责任编辑:王玮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