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22|回复: 1

随笔两则懵懂的岁月对于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来说,儿时的记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回帖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
QQ
发表于 2016-5-14 03: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笔两则

懵懂的岁月

对于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来说,儿时的记忆既懵懂又深刻。
还记得,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被大家称为 “臭老九”,也就是从城市里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16多的个头,白皙的皮肤,两条齐腰的大辫子,一副瓶底似的近视眼镜,兰花奇的裤子、白色兰花的确良衬衫尽显干净整洁,说起话来细细的、甜甜的,尽管年近不惑却依旧彰显出“大家闺秀”的气质。
那会儿,少先队员叫“红小兵”,为了进步争当红小兵,男孩子会像个大男人似的担负起班级里的重活儿,而小女生们或是埋头苦读或是翩翩起舞——“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那会儿跟现在的学习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记得一年级第一册的第30课是《孔老二》,课文是这样的:孔老二,是叛徒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藏诡计,鼓吹克己复礼……按理说,林彪开着飞机想逃到苏联,那还真的是想当叛徒,可是,孔老二怎么会成为叛徒,我们那时候小,不知道怀疑,课文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就像看了电影《林海雪原》后,便会回家里问大人:咱家这的山里面有土匪吗?“座山雕”离咱家多远啊?
到了读初中时,毛主席逝世了,四人帮也打倒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开了,很多课文不再突出阶级斗争了。初中学得最多的课文是方志敏烈士的文章《清贫》、冰心的《小桔灯》、魏巍的《谁是最可的人》、朱自清的《背影》,古文《卖油翁》、《出师表》、《醉翁亭记》。到了高中,课文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秦牧的散文《土地》、《花城》,古文《鸿门宴》。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却总是能想起我的小学老师,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师您还好吗!老师与那些曾经的记忆就像一杯杯陈年的酒,时间越长,味道越醇厚,回忆的滋味越美。

1976年前后,那会还没有见过电视机,每天晚上6点半,一家人甚至几家人聚在一起,准时坐在“半导体”收音机前收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当然这是那个时代大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娱乐了!而年轻人和小孩们更愿意去附近的部队,因为家乡小镇的附近驻守着一个高炮团,几乎两三天,团部的俱乐部就会播放一部新电影,为了能看上一部电影,可以晚上不吃饭而早早地守候在俱乐部的大门口。记得有一年的冬天,部队那天播放电影《苦菜花》,一大帮小伙子、大一些的孩子边玩边疯地赶向俱乐部,去俱乐部的路上要路过一条封冻的小河,大一些的孩子在河面上跑着滑着,小一点的在后面就紧紧跟随,由于天色渐渐擦黑,小一些的孩子就没有看见前面的冰洞,结果几个孩子的小棉裤湿了小半截,西北风一吹,小棉裤就冻硬了,走起路了唰唰作响,可为了能看到《苦菜花》却没有一个孩子返回家换衣服,就这样完成了那个时代小孩子的“大心愿”。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曾经有过“偷“的历史,然而事实上却有很多人曾经有过偷的经历。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偷或许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或者说是蹉跎岁月造就的产物。
那会儿家家都很贫困,一家少则几个孩子、多则八九个、甚至十几个,不是过年时每个孩子都能换上一套新衣服的,而是小一点的检大一些的剩下的衣服来穿,膝盖或是屁股后面磨破了,大人就会找块布头补一下接着穿。想吃上一点水果也要等到过年了,大人们才会到供销社买上几斤苹果、几斤梨,然后拿回家按人头分配,每个孩子能分到一两个就很不错了。
好在那会儿的很多农村为了搞副业提高收入,都会找块地种上香瓜或是西瓜,这也自然成了孩子们“偷”的对象了,每到瓜果成熟时节,孩子们会三五结帮地先看“地形”,然后偷偷地观察看瓜人的动向,看见看瓜人回窝棚了,孩子们便会延着玉米地穿行,就像那会电影里的游击队似的,当接近瓜地时便会卧倒、匍匐前进,当摸到香瓜时,孩子们会煞有介事地学着大人的样子按按瓜蒂,如果软软的就是熟透了,反之则是生的。孩子们的偷自然是兴高采烈的,可远处看瓜人的呼喊让孩子们瞬间变成了受惊的野兔——满地乱穿。
偷是恶习、是不好的事情,大人们常常会这样说,可在我看来,年少时的“偷”又何尝不是人生中幸事和经历呢?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QQ
发表于 2016-5-16 2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磐石人吗?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